欢迎你指什么动物?
蝙蝠(biān fú)大多飞行在夜间。因为它们在黄昏或黎明活动。所以叫"蝠"(古时称黄昏或黎明为"拂")。因为它善于回翔(huí xuán)而如飞的蚊子(wén zǐ),所以叫蝙(piān)。蝙蝠的命名与飞行和食性有直接关系。
蝙蝠在进化过程中已能够适应夜间飞行和捕食昆虫的特化类群,具有高度特化的用来回声定位的听觉系统和前肢。蝙蝠在飞行时,从喉部发出脉冲式的超声波,通过开放的嘴或鼻部的叶状构造发射出去,这些超声波在飞行目标的反射后被回声定位系统所感知。蝙蝠能根据反射波的强弱、响度等辨别物体的远近、大小与形状等,从而能够探测飞行目标(食物)的准确位置,确定与目标的距离进行捕食。在复杂的生境中飞行时,蝙蝠发出的信号是一多频多谐波脉冲信号;而在飞行目标密集的区域搜捕猎物时,则会减少脉冲频率,以防止产生更多的背景回声。一些食鱼蝙蝠,主要用眼搜寻水面的鱼和昆虫,而喙部的触须与胡须用于感觉掠食时水中的震动与目标的大小等。
蝙蝠的听觉灵敏度极高,能感受30-110千赫的频率,而人类只可感受20赫-20千赫(kHz)的声音。例如棕伏翼对70千赫的超声波的敏感度是人类对10千赫声音敏感度的40倍。而2组姬蝠对60-100千赫的声音的敏锐听力是人类对声音的140-160倍。
为了适应夜间捕食和躲避敌害,蝙蝠视觉退化。当蝙蝠位于食物十分丰富、没有天敌的地方栖息时,回声定位系统可能处于一种休眠状态。蝙蝠静止或在洞穴中休息时,不发出任何声音。一些蝙蝠(如菊头蝠属Phophia)的鼻叶很发达,在鼻子周围和脸之间形成一个“漏斗”有助于超声波通过鼻子发出。蝙蝠的鼻叶与回声定位类型及食性有关,例如菊头蝠属Phophia和鼠耳蝠Megaderma主要捕食大的昆虫;而一些鼻叶不发达的种类,如伏翼属Miniopterus,则主要以小虫为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