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怎么看寄生虫?
其实,对于有经验的蛇类养殖者,通常仅需观察病蛇的发病症状,就可将体内寄生虫病分为几类。最典型的症状是病蛇不愿钻入窝箱内,长期仰卧盆面,频频伸头张口,不主动摄食,即使喂食后也频繁开口,甚至将少量食物反吐出来;在喂养活鼠时,常可见病蛇将鼠咬伤后,却未吸入蛇口腔内,而将鼠丢在盆内。当将鼠从病蛇头部移到尾部时,病蛇还会回头将鼠咬伤,如此反复多次,直至鼠因咬伤后过度虚弱而死亡。
从以上症状可见,病蛇有很强的摄食欲望,且有很强的捕食能力,蛇口也非常灵活,有的还能张口到极限尺寸,但就是不能顺利摄食,从而说明在蛇口的咽喉部有阻碍蛇摄食的异物存在。
对于此类病蛇,如果强行喂食,特别是喂食较大食物团后,通常会使其病情急剧恶化,乃至死亡,若将患病的腹蛇、五步蛇强行喂食,还可能发生咬人事故,因此不宜强行喂食,也不宜做注射治疗,仅需提供较适宜的生活环境和足够的饮水,即可等待病蛇自行康复,其康复指征是病蛇主动钻入窝箱内。
另一类常见的体内寄生虫病,其发病初期病蛇的摄食、生长正常,蛇体也非常饱满,仅见病蛇在喂食后出现频繁张口等不适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病蛇会逐渐变得虚弱,摄食量有所下降,生长受到明显抑制,再往后发展可见病蛇的腹底及尾下出现下陷,即俗称的“塌底、塌尾”。
有时会在病蛇的口角或肛门周围可见到爬行的红色异形虫体,将此虫体置于无色玻璃或透明塑料等承物内,投入少许凉开水,并在承物上加盖后置强光下观察,可清晰地看出,幼龄异形虫为红色针尖状,成虫为长梭形虫体,长约 2 — 4 mm 、宽约 0.5mm ,虫体的背面微黑、腹面为红色,有明显的分节,两侧虫体交接处有黑色斑点。
从以上的症状可见,此类病蛇在发病初期,其摄食、生长并不受影响,而其腹底、尾下出现下陷是消化道内寄生虫已严重妨碍到病蛇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后的症状。出现此类症状的病蛇,强行喂食是可行的,且喂食正常后,病蛇的精神和张口症状会有明显的改善,甚至可暂时恢复正常的生长速度和摄食水平,但不能根治其体内的寄生虫病。
为了区别不同症状的体内寄生虫病,也可通过治疗试验来进行诊断。治疗试验的药物可选用硝氯酚粉、敌百虫粉、呋喃唑酮粉或痢特灵粉等杀虫药和止痢药,通常使用杀虫药做治疗试验。具体的使用剂量和方法为:按每 1000g 蛇体重用硝氯酚或敌百虫粉 25mg ,混入相当于 1 至 2 日消耗量的食物团内投喂,投喂此药后约 3 至 5 日内可见虫体从病蛇的肛门排出,然后根据排出的虫体类型,判断病蛇所患的寄生虫病类型。
从病蛇的肛门仅能观察到体长 5 一 8cm 的乳白色粉环节线虫,未见异形虫从病蛇肛门排出,仅在病蛇口角或肛门周围有异形虫出现,则说明该蛇所患的是异形虫病;从病蛇的肛门仅见粉环节线虫,且无异形虫寄生在病蛇口角或肛门周围,则说明该蛇所患的是线虫病。如病蛇的肛门周围出现爬行的蜱虫,则说明该蛇所患的是蜱虫病。
根据治疗试验所判定的寄生虫病类型,可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对线虫病和异形虫病,可按以下方法进行防治:按每 1 0 0 0 g 蛇体重用硝氯酚粉2 5 m g 、呋喃唑酮粉 40m g ,用相当于 3 — 5 日摄食量的食物团为载体,将上述药物混匀后投喂病蛇。投喂药物后,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