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宾为啥剪尾巴?
看到杜宾犬,相信很多人会想起《教父》中的马心达,该角色因为一头杜宾犬而名声大震。其实,杜宾犬还有另一个名“特伏丹”,由德国北部饲养的杜布兰恩牧羊犬和比利时牧羊犬杂交而来,1898年由一对德国养狗人夫妻打造,用于追赶兔子等动物,之后还用于狩猎,是优秀的伴侣和护卫犬。
关于杜宾犬的尾翼,有这么个传说:当年,一位饲养杜兰牧羊犬的人认为他的狗狗过于暴躁,于是用剪刀把他的狗尾巴剪掉了。不料,被剪掉尾巴的杜兰牧羊犬在追踪野兽时,比尾巴还长的同类追逐野兽的能力更强。于是,剪尾巴这件事在后来被所有杜宾犬饲养者效仿,并且成为该犬种特有的“标志”。
可事实并非如此,德国当地并没有相关记载,且大部分德国牧羊犬都是断尾,但性格都很温和,只不过后来被法国的牧羊犬“入侵”,法国牧羊犬保留尾巴,进而产生了不同的尾形。
那么,杜宾为啥要剪尾巴呢?其实,这与该犬种的用途有关。早在18世纪前,德国就已经有人培育出用于狩猎的猎犬,目的是让狗在追逐猎物时紧贴地面,不露行踪,不被猎物发现,于是断了尾巴,防止狗狗做高难度的悬挂动作时尾巴受伤。另外,断尾也能防止小狗尾椎受伤,避免因小狗互相撕咬尾巴造成损伤。
杜宾属于运动型护卫犬,一般在家里不会随意撕咬东西,但如果随便它尾巴,很可能养成撕咬家里布艺摆设等好习惯。而剪尾巴则在一定成度上约束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