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宠物毛色?
1、某种行为的结果
当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如寻找食物、逃避敌害),而进入某种状态(如害怕、惊恐)时,就会出现保护性的变色。这种变色,称为生物体在形态上的应激反应。有时,这种彩色变化会延续很长时期,如有些猫、狗的颜色就叫“老虎斑”或“蚊子皮”,是为了遗传的需要,以便与之截然区别。
2、对天敌的防范
鸟类、兽类的毛色与的生活环境有很大关系。因为在它们的栖息环境中,绿色植物的数量多寡、色泽深浅,都会有很大不同。于是,它们的表皮色泽也就会相互有所区别。另外,许多兽毛的颜色的确是与所在地域的气候条件有关。如生活在气候干燥地区的皮毛褐黄色或红色,而生活在湿热地区者则为深黑色的原因,就是因为颜色深的毛吸收、反射紫外线的能力较强,对人体的损害较小。
3、保暖
不同动物的毛皮结构不同,具有不同的保暖性能。一般说来,羊毛的保温性最好,这是因为羊毛是细而卷的,有许多内表空间,空气的热阻很大,能够覆盖在皮肤上,妨碍体表与外界空气间的气体交换。狗毛的保温性很好,因狗毛上有许多横裂纹,可起到围衬作用,加厚了衣裳。狗毛的截面积大,可阻止皮肤辐射出大量热量。
4、自我装饰
如森林中的鹿,颈上有复杂的绕颈毛饰,前额有漂亮的斑纹,肩部有华丽的水雪白带子,尾巴上有镶边的白色圆环。这些装扮,都是雄性鹿在求偶期间为吸引雌性所特有的“装饰品”,缺少这种“装饰”的雄性鹿,很难找到对象。有些鸟类,尤其是雌鸟,喜欢灰黑色或白色的羽毛,以表示轻盈俊美。
5、雄性求偶标记
在有些鸟类、兽类群居生活的地方,雄性个体在求偶交配期间,常常通过巨大的体形、艳丽的羽毛等“外表功夫”向雌性“炫耀”,一露夺目的光彩以吸引雌性。这种“外表功夫”,就叫“求偶标记”。有些雄性鸟类或兽类还有“装饰品”,如颈上系皮带,前额挑画葫芦,毛发蓬松,尾羽散乱等,以求悦目。一些猎取动物的劳动者,喜爱动物的白色毛皮,如对小白鼠、小白兔等动物的白色毛皮,十分珍视。
6、疾病
某些动物身上的颜色,是疾病的一种外部特征。如马口颌骨折,舌伸出,俗称“疮条马”;耳朵溃烂变黑,称为“黑耳朵马”;脊椎受伤,脊柱发青或变形,称为“蛤蟆头马”;腿断后变色,称为“花腿马”;头部或颈部有肿物,额顶和脸部褐色,俗称“火燎炉子马”;头部浮肿,头顶发蓝,眼睛红肿,口角流出黏涎,称为“蓝口鼻马”;背上正中有大的白斑,左右呈桃红颜色,屁股后有一个较大的白斑,俗称“花背马”;身上许多浅色斑点,臀部红色,脖子上有红色鬃毛,尾巴红色,有像被开水烧样的症状,俗称“烧酒病马”;脸上与鼻上方有黄豆大小的浅色斑,嘴的周围有白色花纹,俗称“花嘴马”;两耳发红,耳根子有出血现象,鼻孔干燥,鼻孔边缘呈红色,俗称“酒红马”;眼珠发黄,鼻梁发红,俗称“红鼻子马”;脊椎疼痛,成“S”形弯曲,身上有许多明显的白色斑点,俗称“麻脸马”;全身黑色,但脖颈、脊背、尾巴尖呈黄色,称为“烟杆马”;背上花带发蓝,尾巴长而粗,根部为白色,称为“辫子尾巴马”;全身棕色,头上无长毛,脸上有黑色斑块,称为“麻脸马”;鼻孔周围呈黄色,叫做“花嘴马”;鼻孔中流出发黑的黏液(涕),俗称“鼻涕马”;身上某个部位,如颈项、背脊部位的毛脱落,呈现灰黑色的皮肤,称为“秃项马”。以上这些,都是疾病的外表颜色。
中国最有代表性的毛皮兽类有:北极区的北极狐和赤狐,东北和西北地区的雪豹和猞猁,华北地区的黄鼬、麝鼠等。
中国最有代表性的鸟类有: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的天鹅,分布于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的丹顶鹤,分布在江西、福建等地的白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