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串几个月定型?
刚入圈的小伙伴可能会发现,BTC和ETH的波动性似乎没有之前大了。在价格上,一个周期比上一个周期要高一些;在流通量上,一年下来并没有增加很多;而在挖矿难度上,虽然每次调整都会增加,但增加的幅度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因此有不少人会认为,加密货币的通胀问题已经解决了。事实真的如此吗?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任何去中心化的金融体系都不可能完全消除通货膨胀(当然也就无所谓“解决”不解决了)。因为发行通证的主体是全网无数节点组成的、没有任何中央管制的系统。只要这些节点中的大多数愿意接受更多的通证作为报酬,系统就会不断地发行新的通证。而只要新发行的通证中有足够多的部分流向用户手中,并且用户把这部分通证用于交易或其他用途,则整个系统就实现了通胀。 不过,由于去中心化金融系统的匿名特征和通证总量上限的特点,导致整个系统的通胀非常难被感知到。随着加密货币市场的成熟,主流币种的通胀率也会逐步下降。以比特币为例,由于目前市场上的比特币总量仅有2100万个,每年新发行的比特币数量大概为498万左右个,几乎全部流向市场。如果将比特币视作一种“债券”的话,则每年约 3.5% 的收益率可被视为该资产的通胀水平。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另一个事实:越来越多的应用将会通过发行代币的形式来筹集资金或提供激励方案。比如通过发布ERC-20代币来支持智能合约的开发,通过启动零知识证明机制来提高去中心化交易所的交易效率等。这些新发的代币往往会流向拥有大量用户的场景中,用户在享受这些服务的同时,也将顺理成章地让渡出自己的一部分资产。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央行的货币政策仍将对法定货币进行主导,并且法币的流动性远大于任何形式的通证,所以基于法币的宏观分析仍然适用于对这种“新通胀”的分析。
值得一提的是,当一种通证的发行过程能够符合经济上的“最优抵押率”——即发行者以高于市场利率的价格向投资者出借资金,同时保证投资人的收益不低于无风险利率时——该通证的市场价格就不会低于其内在价值,从而保证了通证的信用。此时即使增发了通证,也不会对市场价格造成冲击。因为在贷款到期后,发币方必须以高于当前市价的溢价回购所融资金,否则投资者将会转向其它收益更高的资产,从而打破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