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的颜色为什么不同?
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先来简单认识一下光,以及它的一些基本属性。 光(light)是一种由电磁波引起的视觉信号。电磁波具有波的特性,如相位、周期、频率等,所以光是运动变化的粒子——光子(photon)。每个光子携带一定量的能量和动量,并且遵循着确定的能量-动量关系。 动物看到的光线只是电磁波中非常小的一部分,电磁波的波长跨度从波长不到1纳米的γ射线到波长几十公里的无线电波。人类眼睛可以解读的光线只占据了整个电磁波谱非常小的一小部分,被称为可见光谱(visible spectrum),其波长大约是波长半衰期。所有超过可见光谱范围的电磁波都被称为“无线电波”(wireless wave)。
猫和人类一样,都是哺乳动物,它们的感光机制与人类很相似。而鸟类、鱼和其他冷血动物(如蛇)的感光机制与哺乳动物截然不同。这些低等动物的感光机制会引入更多的未知数,也会带来更多有趣的研究内容。
目前科学家已经证明,决定动物体表颜色的色素主要有两种:类胡萝卜素(carotenoid)和黑色素(melanin)。其中类胡萝卜素又可分为β-胡萝卜素(β-carotene)和叶黄素(lutein),它们存在于细胞核周围,通过吸收光线起到保护细胞的作用;黑色素主要存在于皮肤和毛发中,是通过吸收紫外线而产生的。
这两种色素都能吸收特定波长的光,然后转换成电信号,再通过神经冲动传输到大脑。不过,只有黑色素的这种转换功能是被动的过程。类胡萝卜素的这种转换功能是主动的,它的转化需要阳光中的紫外线作为催化剂。 类胡萝卜素有很多种,不同物种的类胡萝卜素存在有明显差异,而且同种生物的不同器官也有差异。以番茄为例,红色的番茄表皮含有高浓度的β-胡萝卜素,黄色的番茄含有低浓度的β-胡萝卜素和高浓度的叶黄素。
虽然大部分鱼类有颜色敏感的细胞,但是它们的体色是依靠身体表层的黏液产生的,并不是体内的色素决定的。这也就有了“泥鳅撒尿能变色”的奇妙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