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后黏液怎么回事?
如果仅仅是“便后有黏液”,而不伴随其他症状,那么基本可以认为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排便时,直肠内液体被挤出肛门,便可顺道冲洗附着在肛门的粪便残渣,从而减少粪便残渣对肛门周围皮肤刺激带来的不适感;
人体直肠末端粘膜和环状平滑肌组成的环形皱襞称为肛窦,是继发性肛门腺的集中地方。正常情况下,我们肛门内的细菌以肠道内的正常菌群为主,平时并不致引起疾病,只有在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才有可能得逞。而便后的冲洗就可以有效降低肛门括约肌下方细菌的数量,减轻炎症反应。 部分患者在出现腹泻、粘液便或者呕吐时可以有少量粘液随粪便排出体外,这些粘液多是消化道的分泌物,属于正常现象,不必惊慌。但是如果反复出现粘液便或者每次排便都有较多的粘液,就要小心是不是某些疾病的先兆了!
1.直肠息肉 由于粪便直接的刺激,有时可使息肉表面糜烂、溃疡、出血,在病变严重的情况下,还可导致息肉脱出肛门。因此对于直肠息肉而言,早发现早治疗是很重要的。
2.痔疮 痔疮较严重者,外痔炎性水肿或内痔脱出肛门外,并伴有出血,可因剧烈活动或咳嗽使血液流出。一般痔疮引起的便血多与粘液混合在一起,颜色呈鲜红或咖啡色。
3.直肠炎、结肠炎 如果出现便血的情况且与上述原因不符,则需要警惕是否出现胃肠方面的疾病,如细菌性痢疾、阿米巴肠病、溃疡性大肠炎等,这些疾病除了会导致便血还会出现里急后重、腹痛、发热等症状,需要及时就诊治疗。 如果出现便血且血色暗红,还需要注意是否有消化道出血的可能,此时应当尽快去医院就诊,排查病因。